神 仙 巷

神 仙 巷

  广府城里南大街往西,有一条小巷,名叫“慎先巷”。人们都叫它“神仙巷”,为啥叫“神仙巷”?传说,这里出过一位神仙。

  以前,这巷口有一个剃头铺,剃头的师傅叫刘三。刘三做活儿可绝啦!那刀儿轻轻,手头灵巧,不痛不痒,干净利索。家里只他一个人,门上挂一副对联,一边是“朝阳取耳”,一边是“灯下剃头”。不论是白天黑夜,随到随剃,不管是穷的,不管是富的,有钱的剃,没钱的也剃,城里人、乡下人都愿意到他的铺里来剃头,生意十分兴隆。

  这一天,刘三从早忙到晚,掌灯以后,才把人都打发走了。刘三拾掇拾掇家什准备睡觉了。忽然,从门外又来了一位老人,头发老长老长,一进门便说:“师傅,天都这么晚了,我又没钱,你能不能给我剃剃头?”刘三说:“能,你坐下吧。”说着拿起剃刀儿,在磨刀布上钢了几钢,不一会儿就剃好了。

  第二天一早,老人又来了,说:“昨晚慌张,忘了取耳,你再给我掏掏耳吧!”刘三说:“中,我再给你掏掏耳。”当他为老人取耳时,正好阳光从外面射进来,刘三蓦地发现:老人的两个耳朵眼是通着哩,从这边能看到那边,还透着明哩。刘三开始没介意,过了些日子,老人又来了,照样是头天晚上剃头,第二天起早取耳,两个耳朵眼儿还是通着哩。这一回刘三犯嘀咕了,心想:这人一定不是平常人,遂问道: “老人家,你的耳朵眼咋跟别人的不一样?”因为时间长了,俩人也熟了,老人便告诉他:“不瞒你说,我这耳朵叫透风耳,顺着风能听二百里,顶着风能听一百里,不信你到南桥去看看,有人正在吵架哩!”老人走了以后,刘三真去了,一看,果然不假。等下一次老人又来剃头时,刘三说:“老先生,你收我做个徒弟吧!”老人喃喃嘴,说:“行倒行,可你得听我的话,我走到哪儿,你得跟到哪儿。”刘三全都应承了。

  一会儿,头剃完了,老人说:“跟我走吧!”刘三还没有放下剃刀,老人已经出门了。刘三顾不上收拾,急忙跟出来。刚走了不远,见一个水洼,老人往水洼里一跳,不见了。刘三跟上去,照样一跳,不知咋着他又回到剃头铺来。就这样,刘三做了老人的徒弟。

  以后,每隔一段老人要来一趟,剃剃头,取取耳,完了教刘三几句话,刘三一一记下了。

  一天一天过去了,刘三觉得眼更明了,耳朵听得更清了。街坊邻居谁家有啥事儿,说啥话儿,他都能知道。

  这一年,过了好长时间,老人没有来。刘三很想念师傅,心里想:俺师傅咋这么长时间没有来,那头发不知长成啥样了,他这一想,似似呼呼听到一种声音,他知道师傅要来了。

  果然,就在这一天晚上,老人真来了。他的头发老长老长。刘三要给他剃头,老人说:“不用了,这一段我实在太忙了,啥也顾不上,我今个儿来,有件顶要紧的事儿,广府这一带最近要有瘟病流行,得死好多人,我给你一包药,到时候你用它救人,记住,凡是有钱的,你只管问他多要,没钱的少要或者不要,千万千万别忘了。”老人说完,把药包递给他。刘三接过来,放在一个箱子里,一转身,老人已经出去了。刘三连忙跟出来,一直跟到小巷拐弯处,那儿有一眼井。到了井边,老人回转身来对他说:“这回你不要跟我了,救人要紧,以后我大概来不了了,我要到聪明山去,那儿有好多事儿急着要我办。”说罢以后,老人纵身往井里一跳,不见了。

  过没多久,果然,广府城里瘟病流行,死了很多人。刘三记着师傅的话,忙打开箱子,嘿!怪了,原来只有一小包药面儿,现在变成满满一箱子了。刘三卖药救人,一吃就好。按照师傅说的,有钱的多要,没钱的少要或者不要。那箱子里的药,一直满满的,等把所有的病人全部治好了,箱子里的药正好用完了。

  这一下,刘三发财了,家里的银子元宝堆得满满的,他成财主了。

  又过没多久,刘三也不见了。据说,有人亲眼看见刘三收拾得干干净净,穿戴得整整齐齐,背一个小红包,来到小巷拐弯处那眼井跟前,一纵身跳下去了。人们打捞了好久,连尸首也找不到,都说刘三是找他师傅去了,刘三成神了,“神仙巷”就这样叫起来了。还有,“朝阳取耳,灯下剃头”那副对联,是老人赠给刘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