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府镇村名“来历”的情况

  我们广府镇,确实一个存有特殊风水的好地方。据水文志记载,我们广府镇过来是一片积水,处于冲积扇末端洼地。后来漳水夺洼,冲积而成小块平原,地上遍长松柏,苍苍茂茂,不知何时土人迁居,始生人烟。嗣后,这块水中陵地渐次扩大,形成了这块北方极为少见的地理特征,成为生衍后世繁茂历史的风水宝地。

  从现有人类文明初级阶段始,这里是人口密集地。春秋时称“曲梁”,“左氏春秋传”载:“宣十五年(公元前812年)晋荀林义败赤狄于曲梁”,后到秦汉年间,此地更为兴盛,据“辞海”介绍:汉景帝时分置广平郡,五风二年改为广平国,东汉封吴汉为广平侯王,三国魏黄初二年复置郡。

  尽爱这些枯燥的历史记载,可能勾不起人们的兴趣,但我们完全可以从上述历代官府的治所级别中品味出广府城旧地时的规模。可以说一七零零年前,这块特殊的风水宝地上便已形成了固定的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生存氛围。遗憾的只是缺少学家之形象记述。

  也许正是看中了这块廉及军事屏障的风水宝地,隋末农民领寻年建德在此建国立都,以拒隋唐。嗣后,宋辽元时期,由于我们广府地处黄河北部。北宋末年,大名以北一带(包括我县在内)正处于宋、金边界地区,双方在此相持多年,下许多营、寨堡等军事设施。元末初; 连年战争,能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燕王又发动了无达四年之久的“靖难”战争,屠城拔地,先后破雄县、定县、河间、易县等地斩首数十万人(民见所说燕王扫北)。河北一带人口大城,几是十室九空。就这样老百姓忍气吞声地过去了百年

  到永年乐迁都北京后,内战渐息。我们广府城处于中原腹地,物产丰富,文化久远,开始恢复其繁荣。

  后来,明成祖朱棣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永乐初,三年间就有四次迁民。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又有一次大规模的迁民活动,以充实河北。如我县东杨庄一带流传的顺口溜“官地方”,“撂挑子地”,就反映了当时移民聚散休息的情形。马军营一带流传有:“张没边,秦没沿,李家顺着河边转。”就反映当时移民占地分田的情形。更有家谱记载了明初迁民的实况。

  我们广府镇大部分村庄都定居于这一时代。现将各村建置立村情况分述如下:

  永北村:

  永北村位于广府镇驻地北偏东2.9公里处大堤外。1957年,因建永年洼滞洪区,由北关,邱圈两个自然村迁并为一村。因位在广府镇之北,故称永北村。

  裴屯:

  裴屯位于广府镇驻地偏北2.5公里处。据查,明代前期,该村叫庄王井村,村址在现村北0.3公里处。

  明代末年,迁居于此,因裴姓为多数,故名裴家屯。1957年扩建永年洼滞洪区,裴家居民南迁东桥附近,1963年之后,又逐渐迁回原址居住。村名仍叫裴屯。

  东桥:

  东桥位于广府镇驻地正东2.5公里处的滏阳河两岸。明万历年间,该村建于弘济桥附近,位置在广府的东面,故名东桥。

  上马头、下马头:

  上马头,位于广府镇驻地东偏南2.8公里处的滏阳河两岸。

  下马头位于广府镇驻地3.3公里处的滏阳河东岸。上下马头本来都位于滏阳河两岸,是故广平府水陆交通要塞,泊船码头。自元代始,天津、沧州等地商人,船工多在此定居聚落成村,在河堤上高坡处居住的叫上码头,居住在堤下的称下码头,清代以来,码头村的”码“字简化为”马“字了。1957年建永年洼滞洪区,下马头搬迁于滏阳河以东现住址,仍称下马头。

  南关:

  南关位于广府镇驻地南偏西出城门往南处。南关始建年代不详,1957年建永年洼滞洪区,南关居民全部迁往城南2.4公里新南关。1963年水灾之后,一部分居民又从新南关迁回原址,仍称南关。

  史堤:

  史堤位于广府镇驻地东偏南2.8公里处。该村因位滏阳河西堤,明朝从山西迁来史家大户,所以村名称史家堤,后来简称史堤。

  宋堤:

  宋堤位于广府镇驻地东偏南3公里处的滏阳河西岸。万历年间有宋氏石碑记载,该村叫宋堤,因宋氏最早在滏阳河西堤上居住而命名,后来一直简称宋堤。

  夏堤:

  夏堤位于广府镇驻地东偏北3.4公里处。清代县志记载,该村叫夏堤,为夏氏最早在滏阳河西堤上居住而得名。

  新南关:

  新南关位于广府镇驻地南偏西2.4公里处。该村原址在城南门外南关村居住。1957年,永年洼建滞洪区,一部分居民迁于此,故称新南关。

  南桥:

  南桥位于广府镇驻地正南3公里处。据查,约在两千年前,该村叫午桥,到明朝改广平路为广平府,午桥改为府南桥。简称南桥。县志说唐代永年南有五桥泽,也许就是午桥。过来是滏阳河码头,居商多。

  下坡:

  下坡位于广府镇驻地南偏西3.1公里处。据广平府志记载:该村村后有一个山川坛,是官府举行祭祀的地方,因该村处于坛的下坡处,故称坛下坡。后来同音字写作谭下坡。1957年建永年洼滞洪区,迁至现村址居住,简称下坡。

  冯堤:

  冯堤位于广府镇驻地男偏东2.6公里处。清代县志记载该村叫冯堤。因村址位于永年洼南部,滏阳河北堤上,冯姓人家最早居住而命名。

  莲花口:

  莲花口位于广府镇驻地偏东3公里处。康熙年间该村叫保定庄。因处于低洼地南沿,易积水,迁到滏阳河北岸高处,位于永年城南部,理性人家居多数,故名为南李家堤。1884年洪水泛滥村东滏阳河堤决口,因此处多种莲花,所以改村名为莲花口。

  石官营原是一个公社,后在并社时 广府镇管辖。

  石官营位于广府镇驻地北面,约5公里处。明代以前,以石、谷两性在此居住,称村名石谷营,清光绪三年《县志》载,该村叫石官营,沿用到今。

  北廓村:

  北廓村位于广府镇驻地偏西约6公里处,因为该村位于永年城之北,是古永年城北部之屏障,有北部城廓之意。又因村中有一个20亩大的坑,村民以坑如大锅形而命村名为”北锅“,也写作”郭“或”戈“。明代之后,定名为北廓,留传下来。村东还有一个小村锅耳的,也写作廓耳的,其居民多是明初从山西迁来定居的。

  陈村:

  陈村位于广府镇驻地北偏东约4公里处,《县志》记载,明清以来,该村没有讯铺,称陈村铺。以陈姓最早在此居住而命名,随着铺的湮废,村名就改为陈村了。

  相公庄:

  相公庄位于广府镇驻地北约2.5公里处。据查,自明代中期,永年仕宦人家兴旺,他们多在永年城里居住,为了培养子弟读书上进,在城外僻静处设馆建校,种花植树,逐渐形成村庄。因为人们都习惯尊称官宦子弟为“相公”,所以,此村名叫相公庄,沿袭下来。

  三合村:

  三合村位于广府镇驻地北偏西约3公里处。该村是1957年修建永年洼滞洪区时,由孙圈、李圈、杜圈自洼内迁此合为一村,所以命名为三合村。

  前后当头:

  后当头位于广府镇驻地北偏西1.5公里处。

  前当头位于广府镇驻地北偏西1公里处。该村原名泊头,明朝嘉靖府志记载,该村叫大营头,明代以前曾在这里驻扎军队,保护城防。当地群众把大营头三字拼读成当头。1965年改为前后当头。

  北马庄:

  北马庄位于广府镇驻地北偏东处。清代《县志》记载,该村叫北马庄,以马氏居住多数,又因位于永年城北而命名为北马庄。据娄山村马氏家谱记载,北马庄的马氏是从娄山村迁来的。

  北张庄:

  北张庄位于广府镇驻地北偏西1.5公里处。北张庄与吕堤原为一村称张吕堤,清末两村分治为吕堤和张庄,为与南沿张庄区别,冠以方位称北张庄。该村姓张居多数,是早年从庄集迁来的。

  吕堤:

  吕堤位于广府镇驻地北偏西1.5公里处的永年洼西堤上。清末年间分治为吕家堤和张庄。吕家堤由吕姓人家居住在永年洼西北大堤上而得名,后简称吕堤。

  西大堤:

  西大堤位于广府镇驻地正西约1公里处的大堤上。该村形成于清朝末年,因位于永年洼西大堤上而命名为西大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