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镇民间文化

  广府古城及周边村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宋朝时已形成规模,到明、元两代花样更加繁多,兴盛于清朝中叶,没落于民国年间,日本侵华战争时频临绝种,日本投降后民间文化遂渐恢复。新中国成立后几乎全面复兴,文革期间又作为“四旧”被禁锢!改革开放后优秀的地方文化百废俱兴,而且花样更加多样化了!

  我来介绍一下广府城内和周边村庄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形成,以及它的阵容和活动规律。

  单讲古城内的几条大街,就有很多民间社火,及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如东街的“太平车”“舞狮子”南街的“伐船”“高跷”。西街的“舞龙燈”“二鬼拌跌”北街的“青龙燈”“小龙燈”“花轿舞”等。

  城外的:如东关村的“喜鼓舞”南关村的“大高跷”西关村的“大莲燈”北关村的“打鱼船”。莲花口村的“跑竹马”南桥村的“跑旱船”谭庄村的“踩高跷”宋庄村的“二人抬”吕堤村的“地扭子”借马庄村的“攉杆”裴屯村的“扇子舞”夏堤村的“背阁抬阁”史堤村的“抬花桥”东桥村的“地扭子”下马头村的“大头娃娃”等。

  民间文艺演出:城内东街的“皮影戏”“平调”南街的“平调落子”西街的“山西梆子”北街的“高调”(豫剧)。

  城外的文艺演出团体: 有莲花口村的“弦子腔”冯堤村的“笛子腔”南桥村的“四平调”潭庄村的“小放牛”。宋庄村的“平调落子”吕堤村的“开州平”裴屯村的“大平调”借马庄村的“平调落子”上下马头两村的“河北梆子”(俗名反调)史堤村和夏堤村的“乱弹”宋堤村的“评书”。解放后又有城内南街的“大平书”等。

  这些社火和文艺演出大体都是这样形成的:各地都有庙会,一年一度的庙会对村民来说是重要的,一来是到庙上烧香祈愿平安,二来是亲朋厚友只有在这次庙会上,才能够都见上一面叙叙家常和交流一下备自的经营情况。

  还有如“太平车”是象征着本街本村百姓一年四季都坐在“太平车上”太太平平地一生平安,“狮子舞”(十子舞)是象征十种谷物的丰收,十种谷物:麦子、谷子、稻子、棒子、盍子、黍子、禾子、豆子、高梁子、荞麦子。伐船的谐音是“发传”“福传”象征子子孙孙一代一代的“发福”一代一代地“发传”。又如跑“旱船”意思大致和“伐船”相同,多一层意思是“旱”的同音是“悍”强悍的意思,不但“发”而且强悍。如“高跷”是象征高高跷起的意思,“低跷”和“中跷”是一代一代比比皆高。“二鬼拌跌”是象征丰收后的狂喜,喜庆酒后醉得二人相互扶持而又相互摔倒。“跑竹马”是象征新婚夫妇的“青梅竹马”的过去,而发展成幸福的伉俪。而“抬花轿”则是大丰收后,大姑娘小后生的娶亲婚嫁场面的演绎。“善鼓舞”是人们丰收后祭祠五谷神的赛社场景,人们围着篝火打着“善鼓”庆贺丰收。“扇子舞”和“扇鼓舞”意思相同,只是又多了一层将新的火种燃起,将新的生活扇向高潮,“龙燈”是向往腾飞,和风调雨顺的。“打鱼船”则是年年有鱼代代有传。“大头娃娃”象征多子多福,而且生的儿子头脑聪明,文章多智慧多。“地扭子”则是庆贺清平盛世。“花草”和“抬阁”都是祭神赛社祈求神灵护佑的活动。

  文艺演出团体则是这些社火迎神后的压轴戏。另有城内四街的元霄节和中秋节的燈谜晚会,更是把这些社火和文艺为演出烘托得淋漓尽致。

  每逢正月十五元霄燈节,这些民间社火都争相在城内的大街小巷打场亮相,另外各村的社火和戏剧在各村的庙会或庆典上,还有别出心裁的汇演。

  民间社火是迎神赛社而自发组织的团体,这些团体都是村民们集体出资,富裕户多出点,一般户少拿点。民间社火既然是一种文化,内里抱揽了很多艺术内容,由开始简单的动作,到后来的艺术造型,比方踩低跷、中跷、高跷和大跷。每个表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功,他们平常训自发刻苦,如扑蝴蝶的“鹞子大翻身”“张飞蹁马”的劈叉,“贵妃醉酒”的玉环转身舞,跳三层高的板橙,俗称过天桥。过方桌中从两层方桌上向下倒空翻。“纨袴戏浪女”的单腿抖弦,无不体现了惊险的艺术和技巧,而其它社火都是以自身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技巧感染着人群和社会!

  过罢大年过小年,一到正月初至正月十七的日子里。这些城内外的民间社火,齐集城内的大街小巷。而城外的四条潭路每天都被“长龙般的人流”占据着。

  城内的大街小巷,只见人头攒动而不见人前进,大人拎着小孩,怀里抱着的、背后背的、肩上扛的,这些现象反映了社会的稳定,人们的安居乐业,这些每逢年节才能得闲的农人,把一年来的疲劳忘得干干净净。

  各村的民间社火和文艺社团,尽管是临时的,但它却丰富了人们在当时的单调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友谊,加深了理解,加强了团结,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反映了人们饱受战火浩劫后对和平的向往。

  从抗日战争中敌后农村的“减租减息”运动,到解放战争胜利后的农村:“土改”运动。这些民间社火和社团,都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解放后党和政府加大了农村的扫盲工作,学文化运动高潮又叠起,每逢年节政府又组织这些个民间社团进城调演,进一步规范了农村的社火及文艺团体和社团文艺组织。

  近几年来随着古城的旅游开发,民间社火和文艺社团,从以前的各村为体到现在打开村与村的界限,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同时有几个村庄联合汇演,这充分体现了和谐社会中,中华民族的血浓于水的凝聚力!同时也更体现出我们古广府以及周边村庄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广府古城南街的韩兴民同志,是当今民间社火和文艺社团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

  他不仅在太极拳的传播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民间文艺社团上颇有组织能力,妻子重病在身十几年了,他在家是个好丈夫,在外是个热心人,在不影响照顾妻子的同时,还能把太极拳和文艺演出团体组织得有条不紊,真是难能可贵!

  现在,他的文艺演出团体颇具阵容,在广府古城和周边农村口碑甚好!

  团内演员技术全面,合唱清唱表演唱,高跷伐船,太极扇样样俱全,他的团队没有报酬,不计报酬,每天早晨练太极拳、调嗓子、练基本功,他们自已的口号是:为丰富广府的文化生活,我们责无旁贷!这给安定团结和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他们的文艺团体在广府文化旅游开发管委会的支持下,己向县文化局递交了申请使团队活动更加合法化。

  另一个活跃在民间文艺社团的热心人,是广府古城内东街居民郑宝铃先生,他是个民间老艺人,多年来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零花钱购买乐器,自编自演小歌剧,旧戏新唱,反映他热爱社会,热爱家乡的良好品质和品德。

  韩兴民也好,郑宝铃也好,他们都在以自已的精神感动着社会,他们都在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充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