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吹歌

永年吹歌

  “永年吹歌”在我区早已享有盛名,据老艺人讲述及唢呐传统古曲“武王造反”和有关资料考证,“永年吹歌”的发展至今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永年吹歌”传统上常用于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庙会及喜庆日子。目前,庆功报喜,盛大集会,也常有演奏。尤其春节期间盛况更为壮观;各村各队,锣鼓喧天,一吹就是通宵达旦;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各路名家汇集城里,游行吹奏,赶到十字路口,常象打擂一样三四班对着吹,比着奏,不分高低,决不收场,四乡人们络绎不绝地从二三十里外赶来,大街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不但引起广大群众看吹歌的极大兴趣,也锤炼了吹歌艺人的高超技艺和过硬功夫。

  “永年吹歌,风格独特,曲目丰富,地方色彩浓厚。其演奏技巧较难,变奏及变调手法繁多,并采用口吐鼻吸持续不断的特有换气技巧,俗称“老牛大憋气”,既能吹奏粗犷激昂的“霸王鞭”、“撵狼”、“紧慢赞子”、“爬虎”、“永年棒锤”等;又能吹奏优美抒情田园风味的“十样景”、“百鸟朝风”和悲凄哀怨的“哭五更”、“下佳人”等,艺人还能用唢呐“喀”出丰富多彩的戏曲唱腔,模仿飞禽走兽之声和演员的说笑哭唱,生动逼真,很受群众欢迎。

  永年吹歌在全县派系很多,其代表又有东、中、南三大流派;以永年尚古村名艺人姚万贵(艺名姚靡子)为代表的东

  部流派,其特点:古老传统风味浓厚,曲牌丰富,音阶调式

  变化多端,文曲细腻柔和,武曲宏大粗犷。省歌舞团唢呐吹奏家梁培印是其得意门生。以龙泉,龙曹村刘洪文、周志兴为代袁的中部流派,其特点:地方色彩浓厚,善于表现园田风味和模仿飞禽走兽之声,基功扎实,技巧全面,文武带打,曲牌稳健,尤以运用“循环气”俗称“老牛大憋气,,技巧更为娴熟自然,周之子周末所曾参加国家慰问团出国访问,其孙周东朝现为中央广播乐团主奏唢呐。以界河店名艺人刘信先(艺名刘节印)为代表的南部流派,其特点:功夫深,造诣高,严格正规不流俗套。曲调幽雅,别具一格,气概好,仪表美,自始至终架子不例。原省歌午团付团长竹笛吹奏家刘立仁,和邯郸文工团毛江为其名门主力。

  “永年吹歌”已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生活中必不可

  少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四人帮’横行期间,“永年吹歌”被搞得濒临绝地,冷冷清清。打倒“四人帮”后,县文化馆在农村文化站、俱乐部、中小学校等多处开办唢呐训练班。老艺人精心传艺,继承流派,发扬传统,不断探讨,创新,培养了许多青年少年吹歌接班人,几年来为县,市、地,省和中央等文艺团体,输送了大批人材。